新的學年伊始,各個醫院出現發熱、咽痛及口腔、咽峽部皰疹的兒童也多了起來。醫生說,有時它是手足口病,有時它又是皰疹性咽峽炎,你別說,我這一看它兩個還真有點像。那么,它們真的是一樣的病嗎?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手足口???什么是皰疹性咽峽炎?
1.不同的疾病,但病原確有交叉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包含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目前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va16)和柯薩奇病毒a6型(cva6)最為常見。該病多表現為發燒、精神不佳、口腔及咽部疼痛,以手、足、口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為典型癥狀,多數輕癥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發展至重癥或危重癥,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甚至可導致死亡。
引起皰疹性咽峽炎的病原也是腸道病毒,常見的有柯薩奇病毒a組(1-6、8、10、22)型,以及eb病毒和其他腸道病毒等。皰疹性咽峽炎表現為發燒、咽喉痛、口腔內皰疹等癥狀,有時會合并細菌感染,其危險程度低于手足口病。
所以,有些手足口病患兒在手、足、口等部位還沒有出疹時,往往容易被診斷為皰疹性咽峽炎。但不同的是手足口病患兒的口腔皰疹一般在咽峽前部,而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皰疹多見于扁桃體前部,也可位于軟腭、扁桃體、懸雍垂、舌等部位。
2.兩種疾病均有傳染性,但稍有差別
兩種疾病都有傳染性,易感人群主要為學齡前兒童。但手足口病以5歲以下兒童為主,尤其是3歲以下兒童發病率最高;而皰疹性咽峽炎多見于1-10歲兒童。
兩種疾病的傳染源主要為患兒,主要通過接觸(受污染的物品)、呼吸道(飛沫)和消化道(糞-口途徑)等傳播方式。
皰疹性咽峽炎以夏秋季為發病高峰,手足口病則是出現每年5-7月、9-11月的雙高峰。
3.危害程度不同,預后也不同
兩種疾病均屬于自限性疾病,只要家長積極治療、細心護理,一般1-2周均可自愈,大多數患兒恢復良好。
但因為兩種疾病的病原存在交叉的情況,所以不排除會有少數患兒發展成腦炎、腦膜炎、神經源性肺水腫、心肌炎等重癥或危重癥的情況。而且極少數危重癥病例的病情進展迅速(有時僅幾小時),甚至可致死亡,存活病例也多留有后遺癥。所以,在患病期間無論是皰疹性咽峽炎、還是手足口病,都要仔細觀察,一旦發現病情加重,要及時帶患兒就醫。
4.兩種疾病預防措施
引起的手足口病重癥和危重癥的病原主要是腸道病毒71型(簡稱ev71病毒),目前我國已有疫苗上市,可接種ev71型滅活疫苗預防;但預防皰疹性咽峽炎至今尚無疫苗。
預防手足口病要“常洗手、喝開水、吃熟食、勤通風、曬衣被",它同樣適合皰疹性咽峽炎, 要多注意衛生與室內通風。
常洗手,特別是在便便后和吃東西前。七步洗手法是保持手衛生的好習慣。同時,也要教孩子避免把手或其他物品放到嘴里。
避免和患兒密切接觸,如親吻、擁抱、共用餐具或水杯?;純簯撜埣倭粼诩依?,盡量避免去到公共場所或密閉不通風的場所,直到退熱、口腔潰瘍完全愈合或其他臨床癥狀消失。
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多參加戶外活動,保證充足睡眠、營養平衡。
托幼機構和學校應定期清潔和消毒公共區域和公共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