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科普

字體:    

消滅脊髓灰質炎,保障群眾健康

來源:云南省疾控中心   時間:2022-12-26   閱讀數:1070   編輯:mgs


  

  脊髓灰質炎減稱脊灰,由脊灰野病毒引起的以糞口途徑和口口途徑傳播為主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脊灰病毒主要感染5歲以下兒童,以兒童發病多見故俗稱“小兒麻痹"。脊灰病毒有3種血清型(ⅰ、ⅱ、ⅲ型),任意一型病毒均能引起疾病,三個型別病毒感染后所產生的中和抗體無交叉保護,感染后潛伏期平均7~10天(范圍:4~35天),多數沒有癥狀,1%的感染者會出現急性單側性(或雙側)的肢體非對稱性弛緩性麻痹(近端大肌群肌肉癱瘓),留下終身殘疾的后遺癥,嚴重者甚至出現呼吸肌麻痹導致死亡。

  脊灰是一種古老的疾病,呈全球性分布,溫、熱帶的發病比嚴寒地區為多,世界各國都曾有流行,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成功地研制了脊灰疫苗以后,本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88年,世界衛生大會決議通過消滅脊灰目標,開始在全球開展消滅脊灰活動。隨著消滅脊灰工作的持續推進,世界衛生組織(who)美洲區、西太區、歐洲區、東南亞區、非洲區先后于1994年、2000年、2002年、2014和2020年實現了無脊灰目標。目前僅有位于東地中海區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2個國家未阻斷脊灰野病毒的傳播。

  脊灰曾在我國廣泛流行。1953年,我國開始將脊灰納入傳染病報告,上世紀60年代初,年報告病例2萬例~4.3萬例。隨著國家消滅脊灰規劃的實施,在加強常規免疫的基礎上,開展了脊灰疫苗補充免疫活動,脊灰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下降。1994年我國報告最后1例本土脊灰野病毒病例,經過嚴格的認證,2000年10月,who證實我國實現了無脊灰目標。

  歷史上云南省是脊灰高發省份之一。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建國初期,由于疫情報告系統不完善,未能真實反映脊灰發病情況。在二十世紀六十至八十年代,雖然有了脊灰疫苗,但預防接種工作是以突擊的形式在冬春季節開展,接種覆蓋率不夠,每年報告發病在200~800例之間,最高是1980年報告脊灰發病1396例。隨著計劃免疫工作的開展,在各級黨委與政府的領導、組織和支持下,通過廣大疾控人員和預防接種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適齡兒童脊灰疫苗接種率不斷提高,從以省為單位到以縣和以鄉為單位三個85%兒童免疫目標的實現,同時按照國家消滅脊灰工作目標要求,每年開展兩輪脊灰疫苗強化免疫,適時開展應急補充免疫,有效建立和鞏固了免疫屏障,使得我省的脊灰發病得到有效控制,1993年報告最后一例本土實驗室確診脊灰野毒病例。1995~1996年期間,在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發現了4例源自緬甸跨境就診輸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由于應對措施及時有力,病例輸入沒有引起我方二代病例發生,我省與全國其他省區同步,2000年如期實現無脊灰并維持至今,較好的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健康。

  由于脊灰病毒可以在人群中循環,并可通過健康攜帶者遠距離傳播,在全球最終實現消滅脊灰目標之前,只要有其他國家和地區存在脊灰病毒的傳播和流行,始終面臨著病毒輸入引發脊灰病例的風險。我省與三個國家接壤,邊境線長,維持無脊灰壓力巨大,牢固的免疫屏障是根本保障,我省現行的免疫策略是兩劑脊灰滅活疫苗(ipv)加兩劑二價脊灰減毒活疫苗(bopv),兒童出生后2月齡、3月齡各接種1劑ipv,4月齡、4歲各接種1劑bopv,及時接種和全程接種至關重要,各位家長要關心和重視寶寶的健康,請按照免疫程序及時接種疫苗!

(作者:云南省疾控中心 mgs)





俺来也久草佳佳